新闻中心/ news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-  新闻中心  -  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

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

更新时间:2011-07-26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4824

荧光免疫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zui早的一种,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初,由Coons等用异氰酸荧光物质标记抗体,检查小鼠组织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原。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,Riggs等合成性能较为优良的异硫氰酸荧光黄(fluorescelnisothioeyanante,FITC),并由Marshall等对荧光抗体的标记方法进行了改进,从而使荧光免疫技术逐渐推广应用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在传统荧光抗体技术的基础上,根据放射免疫和酶免疫测定的原理,发展建立了各种免疫荧光测定法,可用于定量测定体液中抗原或抗体。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各个领域的发展,在临床检查工作中免疫荧光技术已逐渐突出,如自身抗体的检测,B细胞、浆细胞的功能探索等皆获得了广泛的应用。

免疫荧光检测法是以荧光物质(也称为荧光色素或荧光素)作为标记物,标记抗体(或抗原),与相应的抗原(或抗体)反应,根据荧光的存在与否来检测其是否存在。在实际工作中,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抗原的方法较为常用,所以也称之为荧光抗体技术(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)。

荧光是由荧光物质的分子吸收外界能量(如光能等),发生电子跃迁,而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,停止能量供给,发光亦立即停止。这个过程中将损失部分能量,因而释放的光子比激发光的波长长,二者波长之差反映了荧光物质的特征,称为“stokes改变”。此外,荧光没有指向性,因而可在任意方向置放检澜器,而不一定在激发光的直线上。

荧光素是一种有机染料,用于抗体标记的荧光素具有以下特点:①通常是环状复合物,与延伸物相连接。单键与双键的交替数目越大,被激发的分子稳定性越大,即荧光增强。②分子平面性和硬度越大,荧光倾向越大。③有些分子尤其是螯合物,加入金属离子可产生强烈荧光。④浓度、温度、PH值和离子强度均可对分子的荧光效率产生显著影响。荧光物质的稀释溶液,可在室温下使用。荧光可采用常见的、相对较便宜而无害的方法来检测。此外,结合物在一般储存条件下性能稳定,可保存使用较长时间。目前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素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黄(FITC)、四乙基罗丹明(tetraethlrodamine B200,RB200)、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(tet—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-cyanate,TRITC)÷镧系稀土元素螯合物、藻红蛋白(phycoerythrin,PE)及7—氨基—4—甲基香豆素(7—amino-4—methyl couma-rin,AMC>等。其中FITC应用zui广,罗丹明、PE和AMC常与FITC联合使用,作为对比染色或双标记,特别是PE在流式细胞术(flowcytometry,FCM)中较常用。

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不同,荧光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,其荧光强度依赖于供能的强度,即样品荧光信号强度与激发信号强度成正比。如果激发信号增强,则荧光信号也增强,因而,采用高强度的光源可大大增强荧光技术的敏感性。这也是荧光检测法比吸收检测法更敏感的原因之一。
 

版权所有©2025 上海一基实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17026694号-4   sitemap.xml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陆